首页

调教自己的女m视频

时间:2025-05-24 11:04:27 作者:从苗栗到泰宁:一位台湾制茶师的山水之约 浏览量:22756

  中新网赣州11月27日电 (熊锦阳)1200多年前,部分中原人避乱南迁,溯赣江而上,来到赣南。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因地理位置优越,土壤肥沃,成为接纳南迁中原人的重要一站。

  在外为客,落赣为家。客家人在举族迁徙、砥砺前行的历程中,形成爱国爱家、耕读传家、崇文尚武、敬祖睦宗、吃苦耐劳、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,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,千百年来璀璨夺目,自成一派。

  11月27日,中新网记者走进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的江西客家博物院,探访国内外目前规模最大、功能最全的客家文化建筑群,沉浸式感受千年客家文化魅力。

图为江西客家博物院。 熊锦阳 摄

  江西客家博物院设立于2010年,是江西省首家全方位展示客家文化的专题博物院,也是一座客家人寻根问祖的“精神家园”,被称为客家文化“大观园”。

  走进客家博物院,沿着广场向右,五根石雕艺术柱组成的南迁柱矗立眼前。从“衣冠南渡”到“筚路蓝缕”,从“留住根脉”到“裔播四海”,石柱以浮雕、沉雕、浅雕等方式记述了客家人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南迁历程,也解答了“客从哪里来?”“客往何处去?”

  “现在我们看到的照壁上的这个‘福’字,它由蝙蝠、鹿、仙鹤三种动物组成。蝙者,福也;鹿者,禄也;鹤者,寿也。福、禄、寿‘三星’高照是为‘福’,而‘田’乃万福之源,有田才有福。”在客家宗祠前庭,讲解员刘江艺向游客介绍客家人千年来对“福”的理解和追求。

讲解员正在向游客介绍客家历史。 熊锦阳 摄

  “茯苓切片三分白,朱砂碾粉一片鲜红,五爪佛手颠倒挂,小小葫芦巧玲珑……”在客家博物院的客家博物馆,一段国家非遗“东河戏”经典剧目《牡丹对药》精彩开演,悠扬婉转的唱腔赢得现场游客热烈掌声。

  东河戏发源于赣县区白鹭村,起源于明嘉靖年间的高腔“坐堂班”,因其形成赣州东面贡水流域,故称东河戏。表演语言以“赣州官话”为基础,穿插“客家方言”,朴实生动又富有民间生活气息。

江西客家博物院内演出的东河戏。 熊锦阳 摄

  寻根问祖、品阅非遗、聆听民谣……内容丰富的客家文化吸引了大批游客到客家博物院游玩。今年5月,一场集体婚礼在江西客家博物院举办,23对新人倡导“婚事新办、喜事简办”,以客家习俗传承中式浪漫。据刘江艺介绍,客家人骨子里的勤劳节俭,与新时代倡导的“婚事简办”价值观不谋而合。“客家博物院会对那些零彩礼新人免费开放,让他们在这里以客家习俗举办中式婚礼。”

  “传承和发扬客家文化,要倡导新时代青少年文化自信,通过开展馆际交流、馆校合作、院企联盟等措施,实现客家文化进校园、进社区、进企业,激发他们的爱国爱家、爱岗敬业的斗志和热情。”江西客家博物院原副院长彭晓东表示,下一步,赣县区将打造一个“客家摇篮”江西客家族谱文化陈列馆,让世界客家人感受客家族谱的文化盛宴。(完)

【编辑:王超】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吉林将迎暴雪冻雨考验:长春学生居家上课 多路列车停运

民生在勤,勤则不匮。诚实劳动、勤勉工作,自古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传统美德,也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、劳动创造价值之基。历史和事实一再证明,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,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。无论从事什么劳动,只要干一行、爱一行、钻一行,就会收获劳动成果。从躬耕稼穑、田野耕作的乡间农民,到起早贪黑、机器轰鸣的车间工人;从“十年磨一剑”的科技工作者,到“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”的社区志愿者;从奔走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,到美化城市、清洁家园的环卫工人……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千千万万劳动者,爱岗敬业、拼搏奉献,用辛劳和汗水堆砌出美好幸福生活,凭勤劳和智慧擘画了璀璨文明史诗,他们是历史画卷的书写者,也是勤劳勇敢的奋进者。

尽情“趣”寻春 北京园博园第二届国潮嘉年华启幕

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,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稳定在1.3万亿斤以上,2024年预计将首次突破1.4万亿斤。我们欣喜地看到,粮食连年丰收,有力夯实了粮食安全的基础。但同时也要看到,我国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工作还面临一些棘手的问题,比如粮食损失和食品浪费数据基础薄弱、餐饮消费环节中浪费严重、大吃大喝等不良风气仍然存在,推进节粮减损可谓是迫在眉睫。不管是把好粮食生产“损耗关”、对全国甲乙级旅游民宿评定中重点检查反食品浪费,还是大力宣传日常节约粮食、坚决抵制铺张浪费行为……在每一个环节,都要将反食品浪费落到实处,以担当的“宽肩膀”扛起粮食安全重任。

广湛高铁佛山站正式开工 总投资逾百亿元

据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,在中国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,加速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今天,物品编码这一“数字基因”已贯穿了中国国民消费习惯升级、企业数字化管理与采购、智慧物流等数字化全过程,为不断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底座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。

江西彭泽:下好防汛“先手棋” 织牢汛期“安全网”

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智能化和技术创新的推动,离不开积极向上、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。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和成长空间,让年轻人感受到企业的发展潜力并拥有自我进步的机会,才能激励更多年轻人进入制造业并带来活力和创造力。为此,制造业要积极应对挑战,高校要紧随产业发展新方向、新技术、新趋势,推动产教融合,促进人才供需更加匹配。如此,“制造业招工难”和“青年就业难”的就业矛盾才可能得到有效缓解。

武警柳州支队老兵退伍 与战友挥别

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 11月16日出版的第22期《求是》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《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》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女王论坛